>匪夷所思的Keso

Keso(Donews的老大)又说话了,”匪夷所思的Google Notebook” 。

keso此人办网站确实不错,评论也偶有妙笔,但大多数简直就让人会产生“Keso此人到底懂不懂”的疑问。

关于这篇,Samuel 评论了两个,就直接复制过来了,实在是看不下去了,不懂没错,自己说也没错,但是不要不懂装懂。

不是每个软件都赶潮流的,Google的大部分(不敢说全部)都是针对着某个需求去的,正因为如此,Google反而带出了无数潮流。

为什么要用 Google Notebook,我来告诉你: google notebook 跟 delicious 和 365key 之类的书签根本就是两码事。

我就不信你随手没有一个小便笺和一支笔?!
我就不信你随手记的东西你都能整理好?!
我就不信你随手记的东西你每天都随身带到世界各地?!

现在知道你为什么要用google notebook了?
这么好的东西啊,居然被你说成一无是处。
在电脑上随手就可以记的,我还没有发现几个比google notebook 好用的了

google notebook 的分类?你自己看看,可以分多个notebooks,每个都可以有多个sections,每个sections下面都有多条notes。不好用?开玩笑。
至于lable可能会有,不过没有也问题不大,不要以为所谓的web2.0就一定要有tag。
keso你说的搜索,我都不想说了,你真的是很无知。

我再告诉你,google notebook条目可以保存链接,但这个连接在这个产品中的地位完全是次要甚至可以忽略的,这个feature只是方便你在对某个网页写一点note的时候,可以顺手把这个链接记下来,不用你去copy&paste。
而如果你只是记录平时所想,根本就没有链接,还跟书签网站比什么?

可以比一下的是什么?是blog。
可以做一个blog it的ff插件,你可以随时写blog,效果差不多,但方便性可就差多了。

不得不说的,为什么很多人一看到这个就网摘抄上靠呢?而不是想到我会主动写呢?

Google Notebook 就是这样一个产品,与blog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其目的是记录所思所想所见,记录网页只是其副作用。

这却是文化的碰撞。

>Google Notebook

想必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:

上网的时候看到一段好文字,或者一段技巧,又或者产生了一些想法,想把他们记下来。这时多半是打开记事本,复制粘贴,然后保存到桌面,或者其它地方。然而在过了一段时间后,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;(。

于是乎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大家想了许多办法来解决,PIM类的软件越来越多。

管理是好了一点,又带来了新的问题:软件越来越大,占用资源越来越多,而且不能随身携带,换了机器就没有了-_-。

这样,网络即时贴也诞生了,Samuel 此前使用的就是一个网络即时贴 MySticky。

MySticky 有firefox插件,安装后在页面上按住alt键用鼠标一划,就出来了一个可爱的黄色便笺,可以随便的记录了。

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,MySticky也一样,它的不稳定,忘记是在哪个网页了(但可以到MySticky网站自己帐户下找),等等一些小问题限制了它,如果他和Google一样有钱,那么也许很快这些小问题都会被解决,可是…

Google终于也推出了这么一个服务。他采用了更为巧妙的办法,firefox插件在状态来上生成一个按钮,按下时,会产生一个web小框(浏览器内的ajax),随着你切换页面这个小框也跟着在这个页面显示,在里面可以添加新的便笺,选择的文字自动被复制到小框内。Google Notebook 的管理延续了其产品的惯性,可以自定义分类,可以公开或者私有等等。

当然,仍然有些地方可以改进的,比如提供导入导出。

Samuel 评价:值得一用。

icon-home Google Notebook 主页

>Google Co-Op 有什么用?

Co-op有什么用?

要查资料?直接google web搜索不就可以解决问题问题了么?

其实不然。

直接从Google上找到的内容,是一种信息过载,很容易就会被海量的内容所包围,相信没有人在翻过10页后仍然有耐心去找答案。

而Co-op,实际上还是在延续着Google的战略,深化“垂直搜索”服务。

从Blog搜索开始,实际更早,Google就在进行着他的垂直搜索的战略。

行业、领域或者兴趣范围内的搜索,可以过滤掉大量的无用信息,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过载的问题,也从一定程度上实现语义的相近搜索。

然而,会有效么?

Samuel 的答案是,不一定。

首先,靠专业、领域或者兴趣范围内的用户去提交,无法保证内容的有效性和质量;

其次,内容的数量,在经历一段时间后,也会变成一个庞大的基数,同样的过载;

到底会如何?留待时间去检验。

>Google Co-Op

Google 又发布了一项服务,Co-op。

这是一个分享经验的服务。通过互助的形式,由专业/专家用户发布各自在相关领域的经验,而普通用户则可以通过分类的方式来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。

目前的分类包括:

  • Destination Guides
  • Health
  • Autos
  • Computer & Video games
  • Photo & Video equipment
  • Stereo & Home theater
    也只还有英文内容,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分类和更多语言。

icon-home Google Co-op 主页

>雏菊

又名: 爱无间 / Daisy

导演: 刘伟强Wai Keung Lau
主演: 全智贤 / 郑宇胜 / 李胜宰

上映年度: 2005.11
官方网站: http://www.daisy2006.com/
语言: 韩语
imdb链接: tt0468704
制片国家/地区: 韩国

阿姆斯特丹,欧洲的天堂(蛊惑仔的);如画的风景,美丽的女子;满目的菊,扑鼻的黄,小桥流水,勃发的情感,沉默的爱。我猜到了故事的开头,但没有猜到故事的结局。

这一定是一个悲剧,果然。

两个男人都要死,果然。

但是… 给没看过的留个悬念吧。

刘伟强,没有砸了自己招牌;

可惜的是剧本,也许是经过了剪辑,如果能再多半个小时,如果能再加重一点感情的渲染,就不会让人在看到女子关上门的时候笑出来,这里应该是能浸湿观众眼睛的地方;

但是,没有如果。

编剧阿编剧,在知道雏菊的主人后,这个女人的爱怎么变的这么快?

结尾,我猜,贼杀了警察,贼不再是贼

我没猜到结局。

哪样好?我不知道。

看了倒也不会后悔,特别是和特别的人去看。

Samuel 在豆瓣的评论

>文化、商业还是意识形态?我看《假如不是微软统治IT业》

今天看keso的昨日新闻,推荐了一篇假如不是微软统治IT业 的blog。

keso 现在赫然一副IT评论家的模样,其实确实有些文章、观点非常不错,但有时候却有些偏离靶心;写这篇文章的高飞,是CNet中国的IT媒体人,其Blog上的文章也多是不错的,但这篇文章,Samuel 却有些话想说:

  • 首先,IT业并不是由微软控制,微软充其量控制了桌面软件产品的大部分份额,要知道IT包括的范围可大了去了。

  • 其次,OS/2 差点击败win95一说不知作者如何得知?实际上是,win95的前生 win32,就是和OS/2同宗同源。如果你用过OS/2,你会发现它和win32界面几乎一样。而win32的出现,几乎打的OS/2找不着北,更不要 说Win95这一划时代的产品了。

  • 第三,假如没有微软,会有巨硬。如果苹果不改变它的固有方针,必然有人看到其中问题,从而寻得一片商机。
    如果IBM不改变,必然有人去发展更好用的软件…
    如果…

    永远不可低估人们的想象力和为之付诸行动的决心,即使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创造力的国家,在今天也有无数的人在做着这样的一些事情。

    所以,假如没有微软,将会有巨硬。

  • 最后,是关于这篇文章所要说的主旨 —— 意识形态。

    如果历史重演,IBM和苹果有可能击败微软吗?可能,假如苹果开放它的软件系统和硬件平台,假如IBM有更好的开发工具和更实际的硬件平台需求,不过这样好像苹果、微软和IBM就没有分别了。

    所以微软的胜利不是公司的胜利,是意识形态的胜利。
    

    原文中有上面这样的一段话,它提出的主旨,使得上面所有的那些问题几乎可以忽略。
    _意识形态(ideology),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。ideology这个字是德崔希伯爵(Count Destutt de Tracy)在十八世纪末的时候所创造,用来界定一种「观念的科学」(science of ideas)。 … _zh.wikipedia.org/wiki/意识形态

但究竟是不是意识形态起决定性作用呢?究竟是不是微软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未来20多年并且还将持续很久的胜利呢?

Samuel 要说,不是,其根本上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该文章评论里有人所提到的文化

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,如文学、艺术、教育、科学等。在考古学上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、遗物的综合体。同样的工具、用具、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。有时文化也指文明。… zh.wikipedia.org/wiki/文化

文化也指文明。

而软件发展的文化,在科技爆炸的年代,在摩尔定律的神话中,逐步由高端文化演变为一种平民文化。

而正是这样一种文化,使得Apple、IBM在个人电脑上,注意是个人电脑,被MS 所击败。而所谓的意识形态,也只是MS顺应文化潮流,在其他人看到这点前,所提出的理念。

所以,Bill所提出要让每个桌面都有一台电脑的理念(意识形态),是MS敏锐的嗅觉捕捉的到了电脑发展文化的变迁,充其量是提前了进程,而不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

文章后面提到了Linux,提到了Google。同样的,那是另外一种文化,那是Open, Share, Free的互联网时代文化。

同时的,在提到这样一种文化时,我们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词,商业。

文中提到的“连摊煎饼的大叔都要会mount cdrom”,这就纯属搞笑了,相信作者也是知道linux也有桌面的。

这却触到了linux的伤心处 —— 由于其游侠式的发展,使得各种版本遍地都是,从而使之无法得到一个统一的商业化运作,所带来的后果就是,只在一些服务器领域得到应用,而在桌面,几乎只在少数程序员的电脑中出现。

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同样是崇尚Open, Share, Free文化,技术主导的Google,却发展得无比滋润。

为什么?其产品和方向不同,固然会使得发展有些不同,但最重要,还是商业化的问题。

Linux的完全开放,使得其有无数个商业版本,而Google的独此一家经营;

Linux散兵游勇式的发展,完全不能统一标准,其水平也是参差不齐;Google则是集中力量打击一点;

Google有无数的产品免费提供,主要靠着广告赚钱,收钱的只此一家;Linux 也是无数的免费产品,主要靠着服务赚钱,收钱的公司无数,重复发展的内容无数,钱不够研发的无数,有着优秀创意的却又胎死腹中的无数;Google充裕的资金保证了其内部创业和技术研究;

如果想举出更多的比较,只需要分别搜索一下Google和Linux就可以找到很多。

所以,Samuel 想说,文化潮流是主导发展的决定性因素,意识形态是顺应文化潮流所提出、实施的方针路线, 而商业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。

>软件开发方面的免费电子书

数百本免费的电子书,注意,是免费的,不是侵权的。

以开发语言、技术的首字母为序。
How to Be a Programmer
http://samizdat.mines.edu/howto/HowToBeAProgrammer.html
How to Design Programs
http://www.htdp.org/2002-09-22/Book/
Practical Theory of Programming
http://www.cs.toronto.edu/%7Ehehner/aPToP/
Software Engineering for Internet Applications
http://philip.greenspun.com/seia/
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
http://mitpress.mit.edu/SICP/
More programming books http://2020ok.com/3839.htm
The Programmers Stone
http://www.reciprocality.org/Reciprocality/r0/
Subversion Version Control: Using the Subversion Version Control System in Development Projects
http://www.phptr.com/promotions/promotion….84&redir=1&rl=1

>Star Wars Text Edition

Wonderful! They take us back to the old terminal age.

Did you see any cartoon of text?

Now, towel.blinkenlights.nl bring it!

Lovely.

Star Wars Editon 1
To see Star Wars Text Editon, if you are connected to internet, press “Strat” -> “Run…” -> type in the blank “telnet towel.blinkenlights.nl “ -> Enter (window user).

For linux user, just typing “telnet towel.blinkenlights.nl” -> “Enter” in command line is ok.

Enjoy it.
Start Wars Text Edtion 2

>Kiko的bug

前几天,为kiko.com抓到了一个bug:

  • 登录时 remember me 无效
  • 当使用循环事件时,仅填入开始事件和结束时间是无效的;
  • 而填入开始时间和天数是有效,但是实际天数是所填天数加一。
    例如,想规划一个5.1的假期,那么开始时间填5.1,结束时间填5.7,保存后,你看到的仅有一天的日程;而开始时间填5.1,天数填7,保存后,你看到的日程会是5.1~5.8。

以前也抓过一些bug,但过了就忘了, 以后就把它记录下来 :D